2021/7/21 玉雕大師藝術網
將一顆圓潤的石頭緊握手中,獲得內心片刻的安寧,繼而獲得精神上的強大,這可能就是玉器誕生的瞬間。這種初始狀態的偶然延續,逐漸加強而日益豐富,久而久之終于成就了中華民族系統的玉器文化。
中國八千年玉器史,共分為神玉時代、禮玉時代、德玉時代和俗玉時代。
八千年的玉器史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全部情感,由物質中的精神轉化為精神中的物質,所以玉的構成中早期精神成份遠遠大于明清時期,而清代乾隆時期的窮極工巧并不是前人不能為而是不為。
玉器作為中華民族手工業的杰作,伴隨著我們一直前行,借取觀復博物館藏部分玉器賞析,讓我們今天一飽眼福。

交頸耳語,語的是纏綿情話,是你儂我儂,是他年相見花開如昔,是天崩地裂永不分離,是細聲耳語,是你知我知就好,是相敬如賓相濡以沫。愚以為,這就是愛情,愛情就是在一起。鸂鶒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并游,這是一種類似鴛鴦的水鳥,也是古時忠貞愛情的象征。

此件展品為青玉質,帶沁色。鳩車古已有之,玉輪被均分為六瓣花葉,可以轉動。一大一小兩只斑鳩雕刻得十分飽滿,小鳩伏于大鳩背部,大鳩尾羽呈扇狀散開,為宋代典型擺件。鳩鳥在秦漢時期象征地位與權利,后演變為寓意辟邪祛災、強身長壽之物。麻麻,我們也是有車的鳥啦!

古代文人與鵝的佳話不勝枚數,最熟悉莫過駱賓王的“白毛浮綠水,紅掌波清波”,所以鵝作為一種文人雅趣的象征,古人多將其鐫刻成各種紋樣,雕琢成各種飾物。這件來自宋代的玉鵝,質樸無華,脖頸優雅地回轉,若有所思。

此佩,青白玉質,圓形,浮雕“一團和氣”紋飾,人物刻畫生動細膩,玉質溫厚潤澤。
“一團和氣”圖案粗看似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手執短橫幅“一團和氣”,體態渾圓,細看卻是三人合一。笑面彌勒的左右各是一個人的側臉側身:左側是戴道冠的老者,右側是戴方巾的儒士。三人促膝坐,相談歡!耙粓F和氣”語出宋代朱熹《伊洛淵源錄》卷三所引《上蔡語錄》:“明道(程顥)終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渾是一團和氣!泵鞒苫壑煲娚钣懈杏诋敃r朝野因為儒釋道紛爭不歇,故繪《一團和氣圖》,希望三教合流、朝野安定、國泰民安。明清兩代“一團和氣”題材的風俗畫非常流行。

古代皇家豢養大象,主要用于儀仗,取其靈性威儀,體態穩固及太平有象之意。明清時期凡遇大朝會等慶典,駕輦、馱寶、儀仗,皆用大象,多至二、三十頭。此件玉雕大象,身披彩錦,肅然立定,好像正在參加慶典,朝儀站班的樣子。

玉質為黑白兩色,巧雕白馬黑猴,界限分明,猴子靈巧騎于馬背,一手拉韁,一手撓耳,生動可愛,白馬屈膝回首,與猴呼應,雕刻手法豪放嫻熟,寥寥數刀,形神兼備“猴”與“候”諧音,寓意“馬上封候”,仕途坦蕩。

青玉質,瑩潤飽滿,圓雕駿馬曲頸回首,背以錦帶束書,踏浪而來,馬身圓潤健碩,陰刻魚鱗紋,另有負書神龜與其遙遙相對,雕刻細致入微,構思巧妙,海馬負書源于上古傳說,為祥瑞之兆。

“五毒”是指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這五種毒物是漢族民間盛傳的一些害蟲,漢族民俗認為每年夏歷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于此日午前在屋角及各陰暗處灑石灰、噴雄黃酒、燃藥煙,以滅五毒,驅穢氣。與此同時,將灰塵垃圾掃于室外,以凈其室。此件玉器將五毒雕刻在神獸身上,是古人用來祛兇辟邪的。身背五毒,這神獸壓力有多大呀!想來也是百毒不侵吧。

此件展品為青玉質,部分地方玉質因鈣化呈現出白色沁斑。熊蹲坐于地,張口露齒,左肢前伸,右肢體蜷曲,掌中執一丸,似蓄勢擲出,造型充滿力量,同時又略帶滑稽,將熊之憨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其頭頸處設有圓形凹槽,應為器物底座。
熊,在中華文明中,因其孔武有力,而被人們所推崇,因此才會有大禹化熊的傳說。除了有圖騰崇拜的層面之外,還因其身軀龐大,動作緩慢,略帶滑稽感,而被人喜愛。至漢代,熊的造型,已然成為底足的首選形象而普及開來。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形似獅而有翼的神獸,據傳說,它象征著“仁”與“瑞”。一角稱為"天祿",兩角稱為"辟邪"。身為神獸,愛好自然非同凡響,此君酷食金銀珠寶,渾身寶氣。流傳到民間,辟邪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來源:觀復博物館)
歡迎關注玉雕大師藝術網編輯部微信
編輯:張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文字與內容未經本站證實,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上一篇:南越漢玉——有玉而安
下一篇:金沙玉器將古蜀玉器推向又一個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