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27 玉雕大師藝術網
玉,溫潤柔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幾千年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植根于世代中國人靈魂的深處。在古代社會中,凡祭祀、朝聘、盟誓、婚嫁等重大活動中都使用玉,玉既是財富、權力、地位的象征,又是溝通神靈、祖先的媒介和法物。在古蜀地區,人們也用玉來進行祭祀、朝貢等。此次三星堆遺址新一輪發掘中,出土了不少玉器。這些玉器與金沙遺址出土的玉器從器物外形到用途都十分近似,一脈相承。金沙玉器秉承三星堆玉器的優良傳統,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從而將古蜀玉器推向又一個高峰。
三星堆玉器大多出土于祭祀坑,金沙玉器也基本都出土于大型祭祀活動區中,且數目眾多,種類豐富,制作精美,幾乎不見使用痕跡,可見均非實用器,而是用于古蜀國重要宗教祭祀活動中的禮儀性用品,均具有濃厚的宗教特征和神性色彩。由于玉材選用的廣泛以及當地土壤埋藏環境的影響,金沙玉器多呈現出艷麗的色澤,沁色十分豐富。
在器型方面,金沙出土的V字形首的玉璋、前分叉口的玉戈,凹刃玉鑿、玉人面等器物與三星堆著有緊密的聯系與傳承;又在其基礎上繼續開拓、創新、發展,玉橢圓形飾、玉梯形槽形器、玉鏤空飾件、玉鐲、多邊形器、瓶形器等都是金沙的特色器物,不見或少見于其他區域。
在制作工藝上,兩個遺址出土的玉器均經過開料、片(鋸)割、線切割、鉆孔、刻紋、鏤雕、減地陽刻、打磨、拋光等一系列完整的工序,但金沙時期的工藝技法明顯比三星堆時期更加精湛細膩,顯示出其繼承自三星堆的工藝,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新的工藝,如圓雕技法及陽刻技法。金沙玉器與三星堆玉器有著緊密的聯系與傳承,三星堆玉器開創了成都平原古蜀文化玉器制作的先河,并為隨之而來的金沙玉器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凹刃玉鑿
此次三星堆4號坑新發現的一種器表一面平整,一面呈弧形,平面近刃口內凹的玉鑿,被稱之為凹刃鑿形器,可能是從實用工具“鑿”演變而來的,在四川僅見于三星堆和金沙。
與這兩件玉鑿形態相近的小型石鑿最早發現于成都平原的寶墩文化中,后來在三星堆一號坑內曾出土有3件玉凹刃鑿形器,在金沙遺址發現有50余件。金沙遺址出土的玉鑿,表面色澤豐富,大多選料講究,制作精美,沒有使用痕跡,不具有實用性,可能是用于祭祀活動重要禮器。此外,此類玉石器曾在云南東南部、廣西西部、越南等地的青銅文化遺址中有少量發現,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也是古蜀王國與東南亞地區存在文化交流與聯系的最好物證。
玉璧
在圓孔周緣有一周凸起的玉璧稱為有領玉璧。有領玉璧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河南就已出現,后來在殷墟、江西新干大洋洲、湖南衡陽市杏花村的商墓及三星堆器物坑中都有發現。
三星堆與金沙出土的玉璧型器中,以有領玉璧最為普遍,三星堆之前出土此類器物14件,金沙遺址更是出土有領璧、環形器近100件,說明有領璧在商周時期的成都平原非常流行,是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禮器。有領璧器體較薄,有的在壁面上刻化同心圓圈紋,制作極其規整,孔壁打磨光滑。
金沙遺址出土的有領玉璧大多色澤豐富艷麗,制作也是非常精細。有的環面光潔瑩潤,有的環面上還等距刻劃出多道同心圓圈紋,紋飾的深淺疏密顯得很有規律。整體制作都極規整,孔璧打磨也非常光滑。
金沙遺址出土的有領玉璧在玉材上充分體現了金沙玉器的鮮明特色:玉器內部的結構較為疏松,多孔隙,極易風化,材料內部多為白色、灰色、淺黃褐等基本無色系列,但是器物的表面則大多呈現出紅、紫、褐、黑等豐富而又繽紛的色澤。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受到外來金屬離子及有機物的吸附影響而產生,因此在玉器表面才會形成這種交替變化、韻味十足、極其動人的天然圖案。
玉璋
兩件玉璋刃部呈“V”字形,這種形制的玉璋在全國其他地方極少見到,而在金沙遺址和三星堆遺址有大量出土,具有鮮明地域特色。
金沙玉璋“V”字形刃部的制作最為精細,在兩面的“V”字形中部都磨出淺槽,邊緣起脊,外刃緣修薄,器身中部微凸。闌飾則極其簡化,僅刻出幾道淺槽,卻并不做出齒突,是獸形闌飾的一種退化形式。整器打磨光滑,制作相當規范。(來源: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王嘉 段禎 圖據金沙遺址博物館 編輯 李旻 校對 王鵑)
歡迎關注玉雕大師藝術網編輯部微信
編輯:張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文字與內容未經本站證實,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下一篇: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