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瑙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寶玉石之一,在人類寶玉石使用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諸多文明遺跡均有瑪瑙質文物出土。
中華民族在數萬年的石器加工應用中積淀了大量的瑪瑙開采、辨別及加工經驗,其造型、用途傳承了本民族的文化與審美,同其他玉種共同構建出精美絢麗的中華玉文化。
瑪瑙是中華玉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用料最多的四大玉種(透閃石、蛇紋石、綠松石、瑪瑙)之一。
由于瑪瑙品種豐富、質地堅韌、色彩多樣,所以得到先民廣泛使用,將其制作成飾品、工具、武器等。
從石器時代以來,遺存了大量瑪瑙質文物。
一、石器時代的瑪瑙
在距今約 200萬—1萬年的舊石器時代,華夏祖先已開始使用瑪瑙及其他種類的玉石。
在舊石器時代,石質工具的制作工藝相對簡單,天然石塊經過有意識的擊打成形,即可得到簡單工具,故稱之為“打制石器”。
在各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中,多有瑪瑙質原始刮削工具出土。
舊石器時代刮削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新石器時代,人們對石質工具的加工技藝又有了顯著提高。
這個時期出土的瑪瑙制品,運用了相對精細的打磨技術,并將實用與審美結合起來,原始的瑪瑙飾物出現。
近代考古發掘的興隆洼文化(距今約 8200 年)、紅山文化(距今約 6000 年)、夏家店文化遺址,均有不同數量的瑪瑙類制品出土。
其用途分化明確且逐步多元化,從實用工具到裝飾物品均有涉及。而裝飾用途的出現,也為瑪瑙日后向珠飾和禮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興隆洼文化出土的玉髓玦(距今8200年)
二、商周時代的瑪瑙
商周時期,瑪瑙器物出土較多,形制更側重于小型裝飾物。
由于瑪瑙原石體積較小、裂紋多、硬度高、加工難等特性,用于禮器的瑪瑙要少于其他玉石品種,常見有環佩和珠飾。
著名的殷商婦好墓里出土的瑪瑙珠串,就說明在殷商時期,中華玉文化已出現了用途分化。
瑪瑙最初是以色彩來區分門類,紅色稱為瓊,黑色稱為玖。因同為玉屬,紅色瑪瑙亦有“赤玉”之稱。
商代紅瑪瑙珠(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
西周時期,森嚴的等級制度促進組佩制度蓬勃發展,用以彰顯身份地位。
組佩多由玉、紅瑪瑙、貝殼、費昂斯 等組成,因西周崇尚火德,組佩中紅瑪瑙珠飾占比很大。
隨著加工工藝的進步,西周時期紅瑪瑙珠飾得以大量制作,收藏界稱為西周瑪瑙。
各地博物館所藏西周時期組佩中常見此類西周瑪瑙,流于民間的西周瑪瑙也不在少數。
西周組配(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春秋戰國時期,瑪瑙形制較前朝稍有變化,題材選取更趨廣泛。
隨著加工工藝的提高,瑪瑙飾品和雕刻品的數量隨之增加,具有代表意義的有瑪瑙環、斧、珠、劍飾等。
東漢時期,瑪瑙也廣泛用于制作珠串等佛教用品。
戰國瑪瑙斧(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在古代西方,瑪瑙同樣被廣泛使用。
愛琴海的米諾斯和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人使用瑪瑙制作印石。
位于亞平寧半島上的伊特魯里亞人將瑪瑙鑲嵌于首飾上佩戴。
而在古羅馬時期,出征的士兵會選擇一塊瑪瑙作為自己的護符石,他們認為瑪瑙能夠帶來好運和勝利。
瑪瑙印石(公元前19—前16世紀,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黃金鑲嵌瑪瑙首飾(公元前五世紀,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三、兩晉、唐、宋、元、明、清的瑪瑙
從兩晉到唐宋,瑪瑙雕刻品大量出現,精品層出不窮,如西晉的夔龍瑪瑙璧和唐朝的獸首瑪瑙杯。
黃帝時,有瑪瑙甕。至堯時,猶有甘露在其中,盈而不竭!笨梢姰敃r人們對瑪瑙的認識。
瑪瑙被置于多個上古神秘民間傳說之中,作為寶物的代稱。
西晉夔龍瑪瑙璧(洛陽博物館藏)
唐朝,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割據和戰亂,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因推崇民族融合且宗教寬容,唐朝復興的玉文化與前朝有很大差異,以制作實用器具和珠飾為主。
在與西域的溝通發展中,融合了東西方藝術風格,其中獸首瑪瑙杯為唐朝雕刻的代表作。
唐獸首瑪瑙杯(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宋遼時期,瑪瑙依然廣為流傳,宋朝的《太平御覽》珍寶部匯總了關于瑪瑙的歷代文獻記載,這也說明了瑪瑙在宋朝的珍寶地位。
宋代瑪瑙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遼金時期應用同樣廣泛,北方民族受佛教影響而對珠飾十分喜愛,瑪瑙大量用于制造各種形狀的珠飾,甚至被制成存放佛祖真身舍利的容器。
在遼寧朝陽北塔天宮發現的遼代瑪瑙舍利罐,罐體造型端莊,光潤瑰麗。
罐口飾有傘形金蓋,蓋頂金環紐上穿兩根金鏈連在罐頸部的金絲繩。金蓋鏨刻仰蓮、金翅鳥、火焰和聯珠紋,工藝精湛。
遼代金蓋瑪瑙舍利罐(遼寧省朝陽市北塔文物管理所藏)
元朝末年孔克齊所著《靜齋至正直記•石說》中,對瑪瑙的使用狀況及分類方式有較詳盡的記載。
從這個時期開始,瑪瑙制作工藝、題材均較前朝有了長足發展,用途更趨廣泛,并出現了瑪瑙巧色雕刻的工藝形式。
元代紅白瑪瑙圍棋(首都博物館藏)
明朝時期,中國再次成為一個大一統國家,國力強盛,商業發達。
對瑪瑙藝術的品評標準和賞玩方式,在明朝得以確立并成熟。
經過宋元時期的積累沉淀,明朝對瑪瑙材質、產地、工藝等已有詳盡的探索與研究,并體現在大量的文獻之中。
明代螭紋瑪瑙壁(寶雞青銅器博物館藏)
清朝,隨著數代帝王對文化藝術的熱衷和國力民生的恢復,至清中期,全國流行佩玉之風尚。
瑪瑙也被大量用于裝飾制品,如擺件、鼻煙壺、十八子、衣服鞋帽的花片等。
清朝瑪瑙材質品種豐富,因年代距今較近,清朝瑪瑙器物在古玩市場并不難見,各地博物館也多有陳列。
綜上所述,由于瑪瑙本身存在硬度高、塊度小的特征,而古代先民受開采能力、加工水平的限制,很難加工出大量、大型的裝飾物。
也因此,從中華玉文化的源頭開始,瑪瑙裝飾器物一直是少數人才能佩戴,以彰顯特權的用具,等級很高,直到現代出現大型開采機械和電動打磨工具。
隨著現代開采能力、運輸能力和加工能力的飛越,世界多地大型瑪瑙礦藏被開采,批量加工成大量飾品,瑪瑙一下變得不值錢起來了,那些色彩暗淡、做工一般的瑪瑙制品,已成為工藝品的低端入門品種。
2010年左右,多個優質瑪瑙品種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如南紅、戰國紅、阿拉善瑪瑙,徹底終結了瑪瑙不值錢這一觀念。
這些品種各有特色:
南紅在古滇國就有使用,以膠質感的柿子紅、錦紅著名,繼承單色玉的雕刻體系,形成紅色的雕刻美感;
戰國紅在戰國時期有一段鼎盛應用期,現今館藏頗多,其為多色系組合,紅黃二色均能達到極高的純度,不同色彩的混合,更適合俏色巧雕設計;
阿拉善是戈壁風化瑪瑙,以表面自然風化紋理聞名,如眼紋、筋脈紋等,且顏色也豐富多彩,適合觀賞象形、創意雕刻。
這幾種瑪瑙在數年內聲名鵲起,一改瑪瑙在世人眼中廉價的印象,成為玉石中的知名品種。
戰國紅瑪瑙原石,產地:北票
各地玉雕大師們的加入更加速了南紅和戰國紅的發展,大師們獨具匠心的設計,將傳統文化與俏色工藝相融合,并施以精湛的雕刻手法,精品就此不斷面市,這也將南紅和戰國紅、阿拉善一舉推進高端藝術品領域,一炮而紅!
戰國紅《日月同輝》,產地:北票
戰國紅《渡蓮》,產地:宣化
戰國紅《海的女兒》,產地:宣化
南紅《飛龍扳指》
阿拉善瑪瑙《帽兒破》
戰國紅《馬》,產地:浦江
南紅《不動明王》
戰國紅《如魚得水》,產地:宣化

戰國紅《盛世同輝》,產地:北票
在中華玉石文化發展史中,瑪瑙與其他玉石種類交織融合,都是從石質工具脫穎而出的“石之美者”,從工具逐漸演化為具備文化象征意義的禮器、飾品,成為中華玉文化的主要載體。
歡迎關注玉雕大師網編輯部微信
編輯:張雨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文字與內容未經本站證實,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